【精品】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打开自己的宝藏》。
一、教材分析
“打开自己的宝藏”是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框内容。本单元紧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的教育主题,直面青春期常见的尊严问题、挫折问题、如何全面看待自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勇对挫折,珍惜生命,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打开自己的宝藏”这一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学会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分为四个框题,分别是“潜能是金矿”、“我也有潜能”、“开发潜能”、“打开自己的钥匙”,帮助学生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几种途径和方法,学做一个优秀的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可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完美倾向,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希望自己能把这些不足统统去除。其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能力特长,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盲目地和别人比。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的容貌和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去评价自己,形成敢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应树立“我就是一道风景”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2、能力:掌握挖掘自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欣赏自己,培养自信心,尝试着做一个不断挖掘自我潜能的快乐人。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该是:认识什么是潜能?潜能是金矿;认识人类的潜能在不断超越“极限”;每个人都有潜能;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
五、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要服务于学法,基于上述设计理念,以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情境体验法和故事感悟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法。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感悟、情境体验,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激情,导入新课,然后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有效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灵活运用“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吸引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感受和关注什么潜能?帮如何开发潜能,找到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等。通过阅读、体验、感悟,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化,将知识变成能力。
六、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新课。我选取了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夺冠的画面。旨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理解什么是潜能。然后,因势利导,由学归纳出“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未发挥出来的能力”。
2、潜能是金矿。“金矿”是啥样,谁也没见过,金子也许学生还知道。为了让学生懂得潜能的价值,我选取了霍金—物理学家;爱迪生—发明家;当牙买加人博尔特在纽约田径大奖赛以9秒69刷新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等几个典型的事例。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学生就会得出:“潜能是金矿!人都有潜能;人的潜能开发出来后,如果得到社会认可,他们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的潜能开发出来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理性认识。
3、我也有潜能。
我是不是有潜能?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惠思之甚少的。为了证明“我也有潜能”,我对过程与内容的安排是:由问题引入情境,由情境得出道理。先提问:“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潜能吗?开发潜能,那好像只是少数杰出的人物才可以做的事情?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再观看赵本山的图片、成功经历,《千手观音》动画。最后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智能的结构》表举例说说自己可以挖掘哪些方面的潜能?》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积累,能很好的掌握“我有也有潜能”这个知识。
4、开发潜能,掌握打开潜能宝藏的钥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归宿。这个环节我排的是阅读、体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明理、升华和内化的目的。
先观看红桧的图片,再由物及人。红桧有潜能,但必须要有“养分、水、阳光”,人有潜能必须要找到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这钥匙又在哪呢?于是我选取了方仲永与爱迪生的事例,一正一反,非常典型的说明开发潜能的途径和方法,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归纳出其它方法。
5、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书写自我激励名言警句,说出来大家分享作为本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内化、升华情感。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一、说设计意图
这是早期阅读分级阅读2绘本《边界》的一个引入性活动。这是一个科学性的语言活动。虽然是中班的绘本,但边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且难理解的概念。所以我选择了大班的幼儿参与这个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边界无处不在。人有边界,动物也有边界。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本分析,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一)、初步感受边界的含义。
(二)、观察、发现并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并试着自己动手设计边界。
(三)、引起阅读绘本《边界》的兴趣。
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法和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学法有观察发现法和体验法,让幼儿帮小动物设计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音乐2、狼头饰一个,兔妈妈头饰一个,积木达成的大圈。
3、课件4、印有不同动物的纸,水彩笔一人一盒。
5、大书一本。
四、说活动过程
围绕目标,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 ……此处隐藏4501个字……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________________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演示,创设探索______________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_____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______________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____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幼儿园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倡导的是让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苍蝇和蚊子》这一活动,大班孩子对初浅的科普知识非常的感兴趣,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观察对蚂蚁、蜗牛等昆虫,而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昆虫类知识,对昆虫的基本特征已有大概的了解。因此在看到课时目标“苍蝇和蚊子”,结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活动内容定位于大班科学活动,重在使幼儿在学习自然万物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活动内容的归宿,对整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1、认识苍蝇和蚊子的特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本目标是属于认知方面的,因为大班幼儿能比较细致的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且也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将这条目标放在目标(1),将认识苍蝇和蚊子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归纳苍蝇和蚊子属于昆虫,并能大胆表述探究过程。
本目标是从能力方面来说的,因为新〈纲要〉中对科学活动的目标就顶为于鼓励幼儿能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初步了解食物链,增强生态意识。
本目标是从情感方面来说的,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引导他们初步感知。
三、说教学准备
依据目标,我为本次活动提供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已经观察了一部分昆虫。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幅一个小朋友正捂着肚子大汗淋漓的,边上放了一桌的菜;第二幅一个小朋友满脸都是包,还用手不停的抓,说痒;第三幅苍蝇的各部分解说图;第四幅蚊子的各部分解说图;第五幅苍蝇和蚊子的区别)
四、说教学流程
观图激趣,质疑引入——观察探索,解决问题——比较讨论,加深认识——拓展知识、活动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1、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的“一个小朋友正捂着肚子大汗淋漓的,边上放了一桌的菜”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幼儿思索为什么这个小朋友会有这样的反映呢?哦,原来他是吃了被苍蝇叮过的菜了。接着教师出示第二幅“一个小朋友满脸都是包,还用手不停的抓,说痒”,这又是怎么了?原来他是被蚊子咬了。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观察苍蝇和蚊子吧!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幼儿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习活动作辅垫。
2、观察探索,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分三个部分:
(1)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操作过程,了解苍蝇的特点。
苍蝇的身体、翅膀、眼睛、足等分别是怎么样的?
(2)第二部分: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操作过程,了解蚊子的特点。
蚊子的身体、翅膀、嘴巴、食性等是怎么样的?
(3)第三部分:比较
a、学生讨论
b、教师点击课件,显示苍蝇和蚊子异同。
c、知道苍蝇和蚊子也是属于昆虫。
3、拓展知识、活动延伸
原来苍蝇和蚊子都是害虫,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喜欢吃苍蝇和蚊子吗?初步了解事物链的关系。
六、本次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平时虽然熟悉的苍蝇和蚊子,但是概念比较模糊的这两种昆虫的形象更加的具体直观,幼儿的大胆讲述探索过程需要借助媒介,也就是“拐杖”,这里的媒介就是多媒体课件,正是这一支架,帮助幼儿在观察、讲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