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案

时间:2025-02-24 16:02:30
解比例教案

解比例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比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 ……此处隐藏11986个字……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

三、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解比例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37第7题。

2、P37~38第8~11题。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5、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四、归纳整理,反思提升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解比例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解比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