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5-02-24 16:10:17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合集8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此处隐藏11612个字……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合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