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林海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海教案 篇1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 ……此处隐藏4796个字……p>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3、比较《林海》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导入: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当时正是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都处在抗战胜利,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中,而国家建设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一批作家四处走访,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丽,老舍先生被亲切、舒服的大兴安岭深深吸引了,写下了《林海》这篇散文。
(二)、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1、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既然是描写大兴安岭的,为什么叫《林海》?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它们和海有什么关系?
先来说说大海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大兴安岭哪里像海?
2、岭像海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请同学默读课文,对能表现岭多、温柔的句子,进行画批。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请同学们读这个句子。说说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多)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说明样式多。
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从这我们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温柔。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展示学生作品)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云横秦岭”的意思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 这些都说明秦岭是很险的。
兴安岭却和秦岭是相反的(展示学生作品),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3、林像海
(“绿而像海”。)
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目之所及”的意思是什么?
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你能把它变成肯定句吗
“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比较它们的区别。
感情就变得平淡。
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一读。
4、花像海
“花”的特点是什么
“多” “美丽”。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兴安岭比作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写出了它的美丽。
5、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这些都说明大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为祖国的建设服务。正是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
(三)、巩固练习:
正是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四)、拓展延伸:
我们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默读课文,说一说它与《林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都是在描写兴安岭
不同点:顺序
结构
(五)、激情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是美丽的,也知道了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还有-------我们的祖国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山河,请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歌颂祖国河山的课文。
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们的祖国有( )的大兴安岭,
有( )的( ),
有( )的( ),
还有——
祖国, ( )。
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美丽和富饶,我们应该努力的保护和捍卫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请你自选祖国的一处景观,进行描写。
2、推荐书目
草原
渔场
农产
风景区
工业基地
(放在群邮箱里,请你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